道門派別論「正一」派和「全真」派

「道教亅主要分兩派,「正一」派和「全真」派。(尚有其他派別系統)。

正一派「道士亅一般居家修行,可娶妻成家立業、茹葷、飲酒;正一派道士主要以符籙齋醮、祈福禳災、驅邪降鬼、超度追荐為主要宗教活動。

“正一”寓意“正以治邪,一以统萬”、“真一不二”(德自清虛,聖教至實,或隠或顯,是模是貭,靜虔瓊臺,焚香玉宇,道心不二,是為正一)。

全真派道士要求(出家住觀修行,不娶妻,不茹葷,不飲酒,以“三教圓通”、“識心見性”、“獨全其真”為宗旨,故名“全真”);其修煉主旨是清静無為,去情去慾,修心煉性,養氣煉丹,含耻忍辱(罵不還口,不逞強欺弱,不強佔,不騙取,堅守三淨業,詳見儀範)為内修“真功”,以傳道濟世度人為外修“真行”,功行兩全,證聖成真,謂之“全真”。

皈依道教一般指皈依全真派或正一派,皈依後稱道教「居士亅、「信士」,可住觀也可居家修行,可娶妻成家立業、茹葷、飲酒(不包括全真派道士)。

想當道士,無論全真和正一,皈依是第一步。

皈依以後是道教的居士,也就是「信徒」,但絕對不是道士!

有很多人問「皈依」啥意思,看下面一段話你就知道了:

皈依就是皈從、依靠。

第一「皈身」,皈依「太上無極大道」。
永脱輪回,故曰「道寶」。

第二「皈神」,皈依「三十六部尊經」。
得聞正法,故曰「經寶」。

第三「皈命」,皈依「玄中大法真師」。
不落邪見,故曰「師寶」。

接着,正一和全真從皈依以後,區别也就逐漸顯現出来了。

我們先說正一(德自清虛,聖教至實,或隠或顯,是模是貭,靜虔瓊臺,焚香玉宇,道心不二,是為正一)

正一在皈依之後,想要更近一步成為道士,就要傳度。

祖師設教傳度,必有「傳度之秘」。

「龍虎山嗣漢天師府亅(子孫廟)傳度牒文上明確寫道:
“凡属修士,應就祖師名下傳度,用以弘道宣化,濟世利人,皈依行持。

”可見傳度之重要。

傳度更是自古以來就作為正一派弟子正式入道修行的標誌。

傳度之後,方賜「三山滴血」法名,經文,法器。

「傳度」說完了,我們再來說「授籙」。

道教授受「法籙」,自太上以降、祖天師創教以來,即成道教之傳統。

授籙之後,才可被稱為法師,才真正在上界有了一席之地,才可以擁有兵將護衛,登壇行法。

未經授籙的傳度弟子,只能借師父之名行法,前提是師父要授過籙。

道教授籙是特有的派法傳承的體系。

一是,「籙憑」是為道士應持之典和行法的憑證,授過籙之後,才有「神職道位」,才能召喚籙上的神兵將吏護法顯靈。

二是,道士羽化後,即可憑藉著籙位功德登仙,頒以仙職,免除冥府地獄之苦(不經冥府十殿地獄籙憑)。

其意義

一是法天地、敬祖宗;

二是明師承、皈三寶;

三是受戒律,發誓願;

四是頒法職、宣教化。

授籙法壇又有籙壇三大師和護壇六大師,分别是

籙壇三大師:傳度大師、監度大師、保舉大師。

護壇六大師:護法大師、護經大師、護籙大師、護戒大師、護壇大師、護道大師。

現在道教會和天師府,所傳法籙大概有以下幾個品級:

(1)初授《太上三五都功經籙》,爲從七、正七品、從六品銜。

(2)初加授《太上都功盟威經籙》,爲從六、正六品銜、從五品銜

(3)升授《正一盟威經籙》,爲從五、正五品、從四品銜。

(4)加授《上清五雷經籙》,爲從四、正四品銜、從三品銜

(5)加升《上清三洞五雷經籙》,爲從三、正三品銜。

(6)晋升《上清大洞經籙》,爲從二、正二品銜。

並且規定升授和加授者,須憑道功德行依階升加,按照傳統規定,每三年可晋升一级,若無功德不得升遷,但功德超群者,或對社會有特殊貢獻者,可破格升授。

(妄欲升遷,反遭天譴)。

下面摘錄的一段文章,能够充份說明授籙的重要性:

《三洞修道儀》說:”授正一籙後,方可以為人章醮“。

因為只有得授法籙,才能名登天曹,才有道位神職。

有了道位神職的道士其齋醮中的章詞,才能奏達天庭,才能得到神靈護佑,反之齋醮章詞無效。

所以凡是主持齋醮的道士,必先求授法籙以正道位。

《正一文科戒品》對籙的作用解釋說:“總統天地一切神鬼,誅伏邪魔滅妖精,徵靈召氣,制御山川,滌蕩氣穢,章奏傳驛,達通神仙,莫先乎正一。

”因為授籙之後,籙牒中撥付授籙者有護身將帥,協助授籙者在主持齋醮時,斬妖除邪,拔度生靈,救濟困厄。

未經授籙授職,就無權遣神役鬼。

正一說完了,我們說全真。

全真我只能說個大概,因並非我所受持的派系,大多要借助資料(道教儀範)。

想成為一個真正的全真道士,「冠巾」是一定要經歷的。

全真道士初入道觀,稱為“道童”。

道童先須在廟内出力苦行,培養功行,又稱“行行”(讀xínghéng)。

冠巾拜師之後,方可成為正式「出家全真道士(魚目混珠)」。

“冠巾”是全真道「出家道人(不能混淆)」正式成為道人的儀式。

這種儀式只在子孫廟(上海白雲觀)或十方叢林(北京白雲觀)舉行(臺灣沒有子孫廟,詳見道教儀範)。

很多子孫廟都遵循着一條規矩:
新出家者在廟裡行三年苦行,没有過失,才給“冠巾”正式有自己的度師。

没有“冠巾”没有正式度師。
「行行期」對廟中老道士們皆以“師父”稱之(等同佛教的稱呼規矩)。

冠巾又稱“小受戒”。
行冠巾禮,高功(詳見道教儀範.何謂高功)為冠巾師。
度師即恩師,是親師父。
梳髮挽智者稱攏髮師。
引導行禮者稱:引進師或引禮師。

接着,全真派修道之階次是以「傳授戒律為標誌」的,「道教全真派」認為(授得「戒律」才是合格的出家道士,(學道不持戒,無緣登仙界))。

道教授受戒律,源遠流長。

自太上降授科儀,即成道教之傳統。

魏晋以後,道教戒律十分豐富,如《三皈戒》、《五戒》、《十戒》、《老君八十一戒》等,要求奉道者必須持戒、守戒。

金元全真派成立,邱祖遂根據道教已有的戒律,訂立了道教全真傳戒儀範。

清順治年間(1644—1662年),王常月祖師又創立全真叢林,在北京白雲觀開壇傳戒。

他承襲全真派戒法科儀,講說《初真戒》、《中極戒》、《天仙大戒》,合稱“三壇大戒”,(與三山滴血一脈的三壇大戒是不一樣的)不能混淆。

傳戒(由十方叢林的方丈負責,稱為“傳戒律師”需授過《天仙戒者》),又謂傳戒本師(與三山滴血一脈有別),因十方叢林的方丈(專門負責開壇說法演戒),解說戒律,傳授戒法,故有此稱。

《道藏輯要·初真戒律序》云:律者,正也,所以正不正也。
即如樂有律以節氣候之不齊,出師有律以禁止武之不整也。

《初真戒·三師原說》稱:傳戒本師乃太上繼宗演教,接化大德之師。
(不受《天仙戒者》,不得傳戒(詳見道教儀範)目前二岸均無授過《天仙戒者》的全真道士)。

故「律師(授予天仙戒者)」的選擇非常嚴格,必須是受過三壇大戒(與三山滴血一脈的戒壇是不一樣的,不能混淆),(戒行精嚴,律守清規,德高望重的方丈(方能榮任此職))。

律師之下,還設有證盟師、監戒師、保舉師、糾儀師、提科師、登籙師、引請師、糾察師、道值師等,協助律師傳戒。,

未经允许不得转载:疏秴道 » 道門派別論「正一」派和「全真」派

赞 (2) 打赏

评论 0

评论前必须登录!

登陆 注册

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

支付宝扫一扫打赏

微信扫一扫打赏